且构网

分享程序员开发的那些事...
且构网 - 分享程序员编程开发的那些事

开发手记(二)尴尬的面试

更新时间:2022-09-20 17:25:40

主意既然已经定了,那么自己就同意进入Won项目组。虽然都是做外包开发,由于开发方式上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种就是常见的纯粹委托性的开发,客户将它们所要做的开发工作的要求和期望交付给受托公司进行开发,至于具体到底由什么人来开发这种细节的问题他们并不关心,他们更多侧重于项目的进度,周期和质量等比较宏观的问题。还有一种是买断式的开发,客户将工作交给受托公司的同时,也制定了对应的开发人员名单,开发工作的细节问题,比如具体的人员计划,人员的开发能力等等,客户都会关注。
     其实两种方式除了以上的不同之外,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区别就是在于费用的计算上的差别,第一种的委托方式一般采用开发人员的人/月或则人/天的方式来进行,项目初期已经洽谈好了开发的工作量等,至于在开发途中到底安排多少人员来进行开发是公司内部的事情,不会因为人员的变动而要求客户追加开发费用,这种方式姑且称之为算工作量方式。第二种是按照开发人来付费,在某个阶段内这个开发人员的所有工作都会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即便客户没有工作也要为占用这个开发人员而支付工作费用,这种方式也是常说的算人头的方式。
   以前的开发都属于计算工作量的方式,客户可能从项目的开始到结束都不知道到底什么人在做开发,我们也只是关注项目的资料和项目的每个进度的时间点,中间的大部分交流也都会由Leader或者Bridge SE(首次听到Bridge SE的说法是在日企的时候,一般由翻译或日语能力比较高的人员担任)进行,交流以邮件为主。但是Won项目组采用的是算人头的方式,这样所有的开发人员都要经过客户的面试之后,客户会对你的技术能力,工作经验,交流能力和其他的相关问题进行考核。如果客户对这些综合考核比较满意,那么就可确定将你放置到项目组中,同时将你的名字添加到项目的合同中,我们戏称之进单或则上板。
    对于面试的具体内容我倒不担心,工作这么久以来,参加过得面是次数我也记不清楚了,被别人面,也面试别人,虽然不至于到达“面霸”的程度,但也可谓是身经百战。而且当HR安排我和客户面试的时候,还同时安排一个CA(Communication Assistant)来协助我和客户进行交流。由于自己本身的英语能力就比较弱,口语就更不用说了,如果说用汉语PK的话倒是小菜一碟,但是如果换成英语的话,可能的下场就是牙口无言。现在有CA在场,对我来说是如释重担。
    客户在美国,面试的采用Skype会议的方式进行,客户方面负责面试的据说是一个华裔,年纪接近50,不过他不是出生在中国,而且长期居住在美国,所以无法使用中文进行交流。刚开始交流的时候都比较顺利,虽然Skeyp的通话质量不高,而且客户的英语中带有口音,因为主要做自我介绍,在先前做好准备的情况,倒比较顺利。CA一看到我们交流还比较顺畅,刚好她有事情就离开会议时,问题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出现,等我介绍我自己之后,客户问了几个问题,由于Skpye中的杂音和客户的口音问题,自己很难听清楚客户的问题,再加上CA走开,一紧张之下就出现了状况,客户的问题没有理解,自己也就无法回答,通过视频看到客户等待答案的眼神,我想他一定也看到我眼神中的恍惚。“Sorry.” 我只能用道歉来弥补,虽然客户将问题重复了一次,不过突然间的紧张还是造成自己无法听清客户的问题。
    面试原本计划是25到30分钟,但是我们大概15分钟就结束了,虽然客户用微笑来接受我的歉意,但是自己还是觉得十分尴尬。从会议室出来我自己已经不想去考虑结果,只是在想为什么会这样子?或许是依赖心作祟的缘故,从一开始自己就默认以CA作为依靠,结果CA一离开之后自己马上就手脚无措,紧张马上将自己控制住了。

    其实人往往因为有了退路才往往很难成功,以前在日企工作那么多年,因为有翻译的缘故,自己就有一个很好的退路,无论和客户交流还是邮件,凡事有翻译在,结果几年过去了,自己的日语还在原地踏步。面试结果需要客户那边最终根据履历,和其他的条件做一个评定,估计需要等几天才会有结果。虽然面试的过程是尴尬的,但是却越挑起我对这项目的兴趣。在结果还没有最总落下之前,我还是充满了希望。

















本文转自小余(Yice)博客园博客,原文链接: http://www.cnblogs.com/yice/archive/2008/06/27/1157918.html   ,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