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构网

分享程序员开发的那些事...
且构网 - 分享程序员编程开发的那些事

《VMware 网络技术:原理与实践》—— 导读

更新时间:2022-10-01 10:30:21

《VMware 网络技术:原理与实践》—— 导读

前 言

在许多组织中,仍然没有虚拟化团队,甚至没有专门的虚拟化人员。vSphere环境的维护任务通常落在现有服务器或者存储管理员的肩上,在他们的职务说明中增加了一条:“执行其他指定的任务”。
虚拟化是一个复杂的跨学科主题,真正地“理解”它,需要对服务器、存储和网络有扎实的了解。但是因为新技术通常由新人管理,他们在技能上有着很多缺陷。根据作者的经验,网络是承担vSphere环境的管理员最不熟悉的领域。服务器团队和存储团队倾向于紧密协作,而网络人员则往往隐藏在很多接线板后面。本书的意图是帮助vSphere管理员跨越这一鸿沟。
本书不是想作为特定认证的学习指南。如果你的目标是Network+、CCENT或者其他认证,可以寻找其他更为全面的书籍。
第一部分旨在介绍基础网络知识,从非常简单的连接性和路由及交换结构组件开始,为在扩大虚拟化工作范围时与网络团队有效沟通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术语。
在第二部分中,我们研究虚拟网络,解释它与第一部分中建立的物理网络之间的区别。我们提供了构建虚拟网络的一个指南,从现实世界的需求开始,研究满足这些需求必要的虚拟和物理网络配置步骤。
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加入了存储,使用第二部分中的方法研究iSCSI和NFS配置。

写作本书的动机

Chris:除了实现“写一本书”的宏愿之外,将某人的经验传给下一代技术专家的想法显得有些浪漫。网络领域正如在黑暗的未知海域中航行,知识就是沿路上的小岛。我认为,写一本游记,可以作为指南,看看能不能帮助人们完成这一旅程,对自己来说 ,也可以在第二轮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心得。
Steve:我同意Chris的说法,但是没有像他那么好的文采,这确实是个好的思路。

本书的目标读者

本书针对涉及VMware vSPhere环境维护的IT专业人员。这些管理员通常有很强的服务器或者存储背景,但是缺乏核心的网络概念。由于虚拟化的跨学科特性,vSphere管理员很有必要对支持其环境的技术有全盘的了解。

如何阅读本书

本书分为19章。
第一部分
第1章提供了网络概念的概述。
第2章描述了网络模型的目的和两种主要的网络模型。
第3章介绍以太网的基本知识。
第4章以前面几章为基础,深入研究更高级的以太网概念,包括VLAN、交换端口类型、生成树协议和链路聚合。
第5章描述IP协议、第3层网络和支持应用。
第6章提供融合式基础架构的简单概述,并说明示例平台。
第二部分
第7章重点介绍第一部分描述的物理交换机和本书其余部分关注的虚拟交换机在机理和执行上的不同之处。
第8章介绍vSphere标准交换机的功能。
第9章介绍vSphere分布式交换机的功能。
第10章介绍Cisco Nexus 1000v虚拟交换机的功能。
第11章介绍用于第12章和第13章的实验方案,指导读者进行设计练习。
第12章描述配置标准vSwitch以支持第11章定义的用例的必要步骤。
第13章描述配置分布式vSwitch支持第11章定义的用例的必要步骤,重点介绍分布式和标准式虚拟交换机之间的功能差异。
第三部分
第14章介绍iSCSI的概念,描述一个用例。
第15章描述配置iSCSI以支持第14章定义的用例的必要步骤。
第16章介绍NFS的概念,描述一个用例。
第17章描述配置NFS以支持第16章定义的用例的必要步骤。
第四部分
第18章描述不同硬件配置中可以考虑的不同设计选项。
第19章介绍多NIC vMotion的概念,并描述为一个样板用例配置它的必要步骤。
附录A介绍VMware用户组,它可以作为利用更大的VMware社区能力的手段,我们鼓励读者参与社区。

目 录

第一部分 物理网络入门
第1章 入门知识
1.1 导言
1.2 重复的工作
1.3 小结

第2章 两种网络模型的故事
2.1 导言
2.2 模型行为
2.2.1 分层
2.2.2 封装
2.3 OSI模型
2.4 TCP/IP模型
2.4.1 网络接口层
2.4.2 互联网层
2.4.3 传输层
2.4.4 应用层
2.5 OSI和TCP/IP模型的对比
2.6 小结

第3章 以太网
3.1 导言
3.2 以太网
3.2.1 历史和操作理论
3.2.2 以太标准和电缆类型
3.2.3 以太网编址
3.3 扩展以太网段:中继器、集线器和交换机
3.4 小结

第4章 第2层的高级知识
4.1 导言
4.1.1 概念
4.1.2 端口汇聚
4.2 避免环路和生成树
4.2.1 生成树概述
4.2.2 PortFast
4.2.3 快速生成树
4.3 链路聚合
4.3.1 什么是链路聚合
4.3.2 动态链路聚合
4.3.3 负载分布类型
4.4 小结
第5章 第3层
5.1 导言
5.2 网络层
5.2.1 路由和转发
5.2.2 已连接、静态和动态路由
5.2.3 最终网关
5.3 IP编址和子网
5.3.1 分类编址
5.3.2 无类编址
5.3.3 保留地址
5.4 网络层支持应用
5.4.1 DHCP
5.4.2 DNS
5.4.3 ARP
5.4.4 Ping
5.5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