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构网

分享程序员开发的那些事...
且构网 - 分享程序员编程开发的那些事

《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出炉

更新时间:2022-10-01 22:02:52

11月21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与封面智库,联合发布的《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报告显示,超七成参与问卷者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26%的人每天收到2-3条甚至更多的垃圾短信;20%的人每天收到2-3个甚至更多的骚扰电话;多达81%的人经历过对方知道自己的姓名或单位等个人信息的陌生来电;53%的人因网页搜索、浏览后泄露个人信息,被某类广告持续骚扰。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郝多

-偶尔收到(30个以下,每天平均不到1个)

-经常收到(每天2-3个,每月90个以下)

-非常多(平均每天3-5个,每月90-150个)

-极多(平均每天5个以上,每月超过150个)

超八成人接到来电知道机主信息

在震惊全国的“徐玉玉案”等一系列案件发生后,个人信息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11月21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与封面智库,联合发布《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据悉,这份报告共发放了百万份问卷,在国内尚属国次。

报告显示,72%的人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收到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最多的地区是上海、北京等地。

81%的受访者表示,最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来电就知道姓名或单位等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泄露原因不明。

租房、购房、购车、车险、升学等信息泄露后被营销骚扰或诈骗的数据也高达36%,“购买机票后收到航班异常的电话或短信诈骗信息”比例相对较低,为9%。

一半人复印证件存在信息泄露风险

问卷调研显示,由于对个人信息泄露渠道的不了解,虽然大多数人意识到个人信息泄露的严重程度,但相当高比例的人群,在使用个人信息的载体时并不知道如何防范个人信息受侵害。

在日常生活中,证件复印件、快递单和手机是泄露个人信息的重要载体。高达55%的人将证件复印给相关机构时,从不注明用途;47%的调研参与者经常将写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单直接扔掉而不加处理。超过27%的人在停用、注销手机号的时候,甚至不去银行、支付宝、网站、邮箱等变更绑定的手机号。34%的调研参与者随时找寻免费WIFI,确保自己一直在线,26%的人会点击不熟悉的手机号码短信发来的网络链接。

当自身遭遇个人信息泄露并面临侵害时,相当一部分人群抱有侥幸心态,大部分人选择了较为被动的处理方式,比如掐断电话或者不理睬,拉黑,列入拒接名单,仅有少部分人采取了积极对抗行动。在解释未能维权的原因时,半数以上的参与调研者因不知如何维权(占60%)和没有发现经济损失(占56%)而选择了沉默。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校长、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林维认为,从非法数据产业链的源头堵住数据泄露的可能性,才有希望从根本上治愈这一顽疾。

本文转自d1net(转载)